★★★★★
這本書我足足看了兩個多月才看完(其實還有書末發表在期刊上的兩篇論文沒看...), 真的是一本不能囫圇吞棗的書, 因為書中每一小篇故事, 每一個實驗結果都不得不讓人停下來思考 : 我們真的有我們想像中的理性嗎 ?我們在生活中的決策都是如我們想像一樣經過思考的嗎?
本書最重要的概念, 人的決策心智由兩個系統組成, 想像有兩個性格迥異的人格在我們心裡共同影響我們的決策!
- 系統 1 :
- 自動化運作,非常快、不費力 (effortless),即使要費力,也很少,他不受自主控制
- 系統一常避重就輕,回答容易回答的問題,而不是被問到的問題
- 系統一有偏見,並在一些特定情況常會發生系統化錯誤, 一些視覺上的錯誤我們在大腦騙局一書中已經見過了
- 系統 1 是衝動和直覺
- 系統 2 :
- 動用到注意力去做費力的心智活動,包含複雜的計算
- 系統 2 的運作通常跟代理人、選擇和專注力的主觀經驗有關
- 系統 2 是懶惰的
- 系統 2 是理性和小心
最普遍的例子就是 Müller-Lyer illusion,
當人問到兩個線段的長短時, 兩個系統會這樣對話 :
system 1 (這傢伙沒思考能力憑直覺說話): 這很明顯下面比較的線段比較長拉 !
system 2 (這傢伙是懶鬼根本懶得想) : 恩恩~你怎麼說怎麼對~ (睡覺)
system 2 : 靠! system 1 胡說八道, 下次碰到相同情況要記得拿尺量再決定怎麼說...
system 1 : 怎麼看還是下面比較長阿!
繼續看一個例子 : 左右兩邊各寫了些甚麼 ?
我們很自然地想到左邊是 ABC , 右邊是 12 13 14, 但是不會有人把右邊讀成 12 B 14, 就算左邊的 B 和右邊的13寫得一模一樣, 這就是系統 1 的直覺及系統 2 的懶惰造成的錯覺, 這兩個系統的人格, 很容易造成此種錯覺。
當系統二醒過來的時候, 這個錯覺基本上就消失了。問題在於所謂的認知錯覺 (cognitive illusion) 是一種思想上的錯覺,是看不見的, 我們很多時候被 system 1 擺佈而不知。
美麗 : 聰明-有效率-認真-早退-愛批評-固執
大頭 : 固執-愛批評-早退-認真-有效率-聰明
我們會比較期待跟美麗共事還是大頭呢 ? 其實這 6 向形容評價完全相同 。
系統 1 直覺的判斷, 會造成先入為主的月暈效應 (halo effect) : 我們對一個人個性的觀察序列通常是隨機的。然而,順序的確很重要,因為月暈效應增加了第一印象的比重,很多時候,後面再進來的訊息已經沒有用了, 系統 1 會根據最初的印象編故事, 而系統 2 總是懶得去注意這件事。
此現象在公司的會議中也常常可見, 一個討論與決策的會議通常由高階主管主持並闡述其看法, 並由主持者決定下一位發表意見的人, 早發言者的意見佔了太大的份量,迫使別人附合他們意見。
好一點的作法是在討論一個議題之前,請要求所有與會者簡短地寫下他們的觀點, 這個程序會使與會者的背景和多樣性知識得到最大的發揮。光這點就令人恍然大悟, 原來有效率的會議用這種方法比較適當!
系統 2 偏偏又很懶, 不太想用力思考, 阻擋系統 1 的直覺, 研究發現, 在我們面對比較難回答的時候, 系統 2 懶得思考, 系統 1 會把問題轉換, 變成一個比較好回答的問題讓系統 2 去想 :
問 : 你最近半年工作上順利嗎 ?
系統 1 的轉換 : 你這兩天工作順利嗎 ?
轉換後的問題明顯好回答多了! 要回想半年內工作的細節並且評估順不順利, 對系統 2 來說實在太累了。這個轉換問題常常會發生 :
問 : 為什麼你負責檢驗的產品出了問題沒發現 ?
轉換 : 為什麼別人給我檢驗的產品出了問題 ?
人很容易看到別人的錯誤, 卻不容易看到自己的。Daniel Kahneman 這個轉換問題的研究結果, 不禁令人省思, 我們是不是常常忘了核心問題, 反去追究轉換問題的解答, 導致一連串無法收拾的錯誤呢 ?
相關連結
相關連結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Anything That's Worth Chatting